第十七章 渡河北上
第十七章 渡河北上 (第2/2页)东伯却说道:“你也别高兴太早,这次战事过后,太子殿下对神殿会越发小心谨慎,也不知道是好是坏啊”。粟栎皱眉问道:“明明是神殿帮忙达成事,为何太子就这么小心眼呢”。东伯哈哈一笑,抚须说道:“孩童之言,身处高位必须如此,多想多考虑各方,提前做准备罢了”。
上大夫杜伯很纯粹,并非他没有粟栎这般心思,而是守住本心,做到尽职尽责。太子并不喜欢他,天子有点讨厌他,这些杜伯都很清楚,但他又能如何做呢,当初选择了,就不容许中途逃离,这就是他的宿命。如果能追随当今天子脚步离世,也算种幸福,不用留下来恶心作死,毕竟姬宫湦心胸并不宽,脾气还很大。
杜伯的脾气也很大,尤其是担任联军先锋时,整军出发命令很急,各部必须随时汇报反馈。若有人做事拖延不让他满意,杜伯就能当着面骂人。无一人敢掠其锋芒,都得乖乖听命行事。敢有顶撞无礼者,轻则被仗着,被换掉职位,重则收押候审。不用怀疑,当年随军副佐做监军时,王师上下就被如此修理过。
粟栎跟着东伯驾车出来转悠,就看到联军各部急急忙忙的景象,以及上大夫杜伯的威风八面。东伯抚须说道:“为将者,率军首重规矩秩序,令行进退者可为上军。今后你若有机会成为带兵将领,这些都得懂且会用啊”。粟栎拱手说道:“小子有这方面的觉悟,但杜伯大人如此行事,有些超出想象”。
东伯笑着低声说道:“觉得杜老头行事,太过霸道严厉了吧,又不好意思直说出来”。粟栎只好苦笑,东伯继续说道:“作为朝堂的上大夫,杜老头就以敢说能说著称,他成为领军大夫,自然是雷厉风行,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就西虢、焦、虞三国的军队,也需要严厉主帅治理治理,要知道渡河过去,是要和条戎大军作战的,怎么还能如同一盘散沙”。
听出东伯对三国军队有些不屑,粟栎也不追问,这一路上东伯和他说过许多诸侯国的事,过去如何到现在咋样,让少年也有些明白,仔细追究下去完全是自寻烦恼。
编外话:茅津渡是著名的黄河三大渡口,不过对于茅津渡的解读,作者是有点疑惑的。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陕城北对茅城,故名茅亭,茅戍邑也,津亦取名”,所以取名为茅津渡。
陕城是后来的,茅城也是后来演变的,这个茅,应该是髳才对。髳国,即武王伐纣时,陪同下场参与的牧誓八国之一的髳国。在殷商时属于方国(没诸侯国和宗主国的亲密关系及地位),大周代殷商后,髳国也被拆解,一部分留在原地作为大周诸侯国髳国,另一部分被迁到南方去建立新的大周诸侯国。
这是宗主国的常规权谋手段,髳国还算好的,同样是牧誓八国的微国,被拆解的那才叫个惨。因为髳、微皆是独立方国,顶着夏礼头衔,却保留着深厚的戎夷风格,所以无论是殷商还是后来的大周,对他们都是很谨慎提防的。
随着历史进程,髳城也就慢慢演变成茅城了,代表彻底的同化融入。总体来讲,茅津渡比起陕津渡、沙涧渡什么的,很合理很有意义,蕴含着古老起始,包含着融合新生。作者写的是西周末年故事,所以叫髳津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