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瑜伽菩萨戒 > 第5集《瑜伽菩萨戒本》

第5集《瑜伽菩萨戒本》

第5集《瑜伽菩萨戒本》 (第1/2页)

《瑜伽菩萨戒本》,绍安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页:
  
  参、随文释义
  
  我们这一次的菩萨戒法叫做「瑜伽菩萨戒」,玄奘大师用瑜伽这两个字来赞叹菩萨戒法的殊胜,瑜伽这两个字翻成中文叫做相应,就是相应于大般涅槃,在修习菩萨戒法的时候基本上是两个主要的法门:
  
  第一、根本法门
  
  根本法门就是说,首先我们在修习菩萨戒之前,我们必须要发起坚固的菩提心,就是说我们虽然是一个生死凡夫,我们在内心的妄想当中要确立一个生命的希望,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我们希望能够上求佛道,我们希望能够下化众生」,内心当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引导着我们,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要安住在我们的菩提心。
  
  第二、大乘正见
  
  就是我们应该要有正确的智慧来观察生命的真相,在整个十法界的因缘果报当中,主要的因缘就是我们内心的造作。换句话说,我们由于内心的恶念跟罪业,所以招感三恶道的果报;我们由于内心的善念跟善业,而招感人天的果报;我们也由于内心的出离心,而招感二乘的偏空涅槃;由于内心的菩提心,而成就无上菩提。所以我们应该要正确的了解整个生命的因缘,是由我们内心所变现出来的,所谓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当我们能够发起坚固的菩提心、具足大乘正见,这样子在《瑜伽师地论》上说,我们叫做安住菩萨种性。
  
  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整个菩萨戒当中,我们是安住在根本法门,依止这样的菩萨种性,我们开始发出行动去修学广大的菩萨戒法,所谓的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这种三聚净戒,这三聚净戒的实践就叫做枝末法门。我们能够依止根本法门来修习枝末法门,本末双举,这个时候我们就正确的走在成佛之道,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正式的安住在瑜伽的功德当中。这个就是整个菩萨戒的修学纲要。
  
  前一科我们讲的修学纲要是讲到根本法门;这一科的随文释义,就随顺菩萨的戒文来解释它的义理,这个是讲菩萨的枝末法门,有三聚净戒。我们看科判:古德把菩萨戒分成三科:甲一、受戒劝修,我们受了菩萨戒以后,我们应该要修学的内涵,首先先作一个大纲说明;甲二、广明戒相,这一科就正式广泛的说明菩萨戒的戒相,把三聚净戒开展出来,有四重四十三轻的开遮持犯,广明戒相等于是整个菩萨戒的正宗分;甲三、结劝应修,当我们了解了菩萨的三聚净戒以后,就着一个初发心的菩萨,我们面对这么一个广泛的三聚净戒,我们应该依止什么心情来受持菩萨戒法,在第三科当中有一个明显的开示。现在我们看第一科:
  
  甲一、受戒劝修
  
  就是我们受了菩萨戒以后,我们所必须修学的内涵,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已受菩萨所受净戒,应自数数专谛思惟:此是菩萨正所应作,此非菩萨正所应作。既思惟已,然后为成正所作业,当勤修学。又应专励听闻菩萨素呾缆藏,及以菩萨摩呾理迦,随其所闻,当勤修学。
  
  我们受了菩萨戒,等于是发了菩提心,也具足了大乘正见,这个时候戒文当中说到我们应该要修学两个内涵:
  
  第一个、应自数数专谛思惟:此是菩萨正所应作,此非菩萨正所应作。
  
  我们应该要专谛的思惟,当然这个地方从一个修学的次第,我们应该要先学习,我们受了菩萨戒,在整个成佛之道只是跨出第一步,我们对于成佛生起一个这样的希望,有了希望表示有一个开始。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要先亲近善知识、听闻菩萨戒法;听闻以后,我们应该去思惟。思惟什么事情呢?思惟这是菩萨正所应作,正所应作是指作持,就是菩萨所应该去奉行的,包括摄善法戒跟摄众生戒,这个都是作持,我们应该要奉行的;
  
  第二个、思惟此非菩萨正所应作
  
  这个是遮止的,就是止持,属于摄律仪戒。所以我们受了菩萨戒以后,我们整个身口意就有一些规范,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就有一个规范,这个规范我们都应该要事先去听闻,然后思惟产生一种理解。「既思惟已,然后为成正所作业,当勤修学。」经过我们如理的思惟以后,我们应该要付诸行动,然后为成正所作业,这个正所作业指的是菩萨的两大事业,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是菩萨的主要作业。根据这样的一个目标当勤修学,对于应该断的、应该修的法门,应该要努力的去修学。
  
  这个地方我说明一下。我们在没有受菩萨戒之前,我们众生的心情是没有目标的,就是我们没有远大的目标来引导我们,我们一般众生的心情就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就是心随妄转,内心随顺妄想而转,我现在打什么妄想,我就去做什么事,没有任何的轨范来约束我们。当我们内心有这样一个菩提心的理想以后,受了菩萨戒,我们就应该有轨范,而这个轨范不是我们自己想出来,这有传承,你应该要亲近善知识,如理如法的去学习菩萨的戒法,然后把它付诸行动。
  
  就是你受了菩萨戒以后,第一个应该要去修学菩萨的戒法,包括止持、包括作持。第二点「又应专励听闻菩萨素呾缆藏,及以菩萨摩呾理迦,随其所闻,当勤修学。」素呾缆藏就是经藏,或者叫修多罗藏;摩呾理迦就是论藏。你受了菩萨戒,你不但是要修学菩萨戒法,你还应该要修学大乘的经论。这一点,在古德的开示当中举出两个理由来说明
  
  为什么受了菩萨戒一定要学大乘经论呢?
  
  第一个理由、因为菩萨的戒法是分散在各种大乘经论当中,这个是不同于小乘的地方。小乘的戒法是完全归纳在小乘的律藏,所以我们在学小乘戒律的时候,只要看声闻戒法就可以了,因为整个小乘制教、化教的区分非常明显。但是菩萨的戒法,它的制教、化教是不明显,换句话说,整个菩萨的止作二持是分散在整个大乘的经论当中;所以我们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那你必须要广泛的学习。这个就是第一个理由,因为很多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方便是分散在各种经论当中。
  
  第二个理由、因为菩萨戒法重视的是心地法门,特别很强调你的菩提心,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你要保护你的菩提心。
  
  我们凡夫的菩提心跟圣人的菩提心有什么差别?圣人的内心当中没有烦恼,所以他的菩提心特别坚固。我们凡夫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可能在整个生命当中,遇到三宝境界的开导,启发我们的善根发了菩提心;但是我们凡夫的内心有烦恼,贪瞋痴各式各样的烦恼,假设我们不能修习止观加以调伏烦恼的话,我们的菩提心就会被烦恼所破坏。菩提心是整个菩萨戒的根本,这个菩提心被破坏以后,你的整个菩萨戒法就不能成就无上菩提了,变成一般的善法。所以我们修学菩萨戒,你一定要学习大乘经论,明白止观的道理,在内心当中产生一种调伏的力量,这一点很重要,要保护你的菩提心。
  
  所以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上开示说:整个菩萨的戒定慧三学是相辅相成,没有出世的妙戒,绝无出世的定慧。就是说你整个修行当中,你不以出世的妙戒做基础,你修习的定慧谓之邪定邪慧,外道的邪定邪慧,所以「没有出世的妙戒,绝无出世的定慧」。「没有出世的定慧,并失出世的妙戒」,假设你内心当中只有持戒,只有身口勉强的去奉行,而内心当中没有栽培一种止观的调伏力,没有出世的定慧,并失,你绝对会失掉你出世的妙戒,并失出世的妙戒。所以我们在修习菩萨戒,这一点是不共声闻的地方,它是戒定慧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在学习菩萨的三聚净戒之前,先有一段的「受戒劝修」,就是我们一个菩萨弟子应该要修学菩萨的戒法,也应该要修学大乘的经论栽培内心的止观,来保护我们的菩提心。我们再看下一科:
  
  甲二、广明戒相
  
  乙一、明持犯相
  
  丙一、明四重戒
  
  丁一、总标名数
  
  这以下广泛的说明菩萨戒法的戒相,分成三科,乙一、明持犯相,说明持戒、犯戒的相貌。这当中分成三科,先看第一科的丙一、明四重戒,先说明四重戒。四重戒也分成三小科,先看第一小科丁一、总标名数,把四重戒法的名称跟数目先标出来。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住戒律仪,有其四种他胜处法。
  
  一个安住在菩萨净戒律仪的菩萨,就是你安住在菩提心跟正知见,你必须要奉持不犯这四种的他胜处法。什么叫他胜处法?他指的是内心的烦恼,自就是我们的菩提心,我们在没有受菩萨戒之前,我们凡夫的心是以妄想为自体,心随妄转,就是我们生命当中没有目标,内心跟着感觉走,你现在的感觉想做什么事,你就去做什么事了,所以你的生命是不决定的,可能会造善、也可能会造恶,你来生的果报也不决定,可能是生天、也可能到三恶道去,说是譬如空中的羽毛随风飘荡,可上可下。
  
  我们受了菩萨戒,我们的生命就明确的决定下来,因为我们的生命当中有一个目标来引导我们,就是菩提心,我们生命当中要做两件事:第一个、上求佛道;第二个、下化众生。所以一个菩萨戒弟子,他的内心当中不再以妄想为自体,而是以菩提心为他的自体,他的生命当中以菩提心为自体,所以菩提心是「自」。这个烦恼就退居做他,不再是我们的主人。但是烦恼可也不是普通的力量,它是长时间的熏习,所以这个他也经常会来干扰我们的菩提心。当这个烦恼的力量已经胜,已经是胜过我们菩提心的力量的时候,我们叫做他胜处法,就是你的菩提心已经被烦恼所破坏了,这叫他胜处法。你好不容易在三宝面前发起了清净的誓愿,所栽培的一个成佛的善根没有好好的保护,被烦恼破坏了,这叫做他胜处法。这个他胜处法总共有四条,「四种他胜处法」,先把四重戒的名称跟数目标出来。他胜处法我们先看第三页,我们简单的说明一下。
  
  在中国的传承当中,菩萨戒翻成中文有六种菩萨戒:《菩萨璎珞经》有十条重戒;《梵网经》也是十条重戒;《善戒经》是八条;《优婆塞戒经》是六条;《瑜伽菩萨戒》是四条,第一个是自赞毁他戒、第二个是悭惜财法戒、第三个是瞋不受悔戒、第四个是谤乱三宝戒,有四条。
  
  好,我们回到《讲义》的第九页。这个地方值得我们说明的,在《菩萨璎珞经》跟《梵网经》的重戒都讲十条;《瑜伽菩萨戒》只讲四条,没有把杀盗淫妄这四条戒列入菩萨戒里面。古德的解释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因为你受菩萨戒,你次第一定先受过声闻戒法,如果你是在家居士,你一定先受过五戒,你如果是出家众,你一定受过沙弥或沙弥尼戒,在前面的五戒跟沙弥沙弥尼戒已经有四重戒了,所以《瑜伽菩萨戒》就不再重复,只提到菩萨增上戒不共于声闻的地方就可以,所以它只列出四种他胜处法,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菩萨行者「若顺若逆」都是度化众生的方便,就是说杀盗淫妄在利益众生的因缘之下是有种种的开缘,后面也会讲到四重戒开缘的情况。但是《瑜伽菩萨戒》所安立的四种他胜处法,是一切时一切处都不可以开缘,不管你是自利、不管你是利他,这四条戒法都不允许开缘,这四条戒法只要有所违犯,就会严重的伤害你的菩提心。所以在《瑜伽》当中但安立这四条戒,因为这四条戒是绝对不能开缘的,所以安立四种他胜处法,是这样的一个因缘。好,我们再看下一科:
  
  丁二、征释戒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陈长安牧云瑶 罗天蓝秀儿 从我是余欢水开始 龙族:重启新世界 他比我懂宝可梦 叩问仙道 重生之苍莽人生 唐朝工科生 紫气仙朝 重生1991:开局迎娶绝美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