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汪厂长抖起来了
第四十一章 汪厂长抖起来了 (第1/2页)中影,钱主任自从《神秘的大佛》上映,便一直关注着这方面的消息。
这些天来,他买了不少刊物,为的就是为了得到关于这部电影的第一手消息,不管是批评还是赞美,对中影的下一步行动都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要是批评声多了,尤其是引起高层重视,中影在这批拷贝印制完成后,不会再继续印制。可如果好评如潮,那他势必加大拷贝的印制。
要知道光燕京就有150多家放映场所,两百个拷贝,认真说起来只够满足燕京城,想铺满全国却还差很多。
虽然他也知道这不现实,但不妨碍他畅想那个美好未来。
让钱主任感到惊奇的是,《大佛》全面公映后,主流媒体似乎集体遗忘了这部电影。虽然没有批评声,但也没有了赞美之声。
可与之相反的是,如《燕京晚报》这样的报纸可是把《大佛》夸上天了。
在他们嘴里,《大佛》就是华夏的商业大片,是前所未有的尝试,是伟大的,也是令人振奋的……
除了电影外,他们对燕影厂以及《大佛》的剧组同样不吝溢美之词。
他们说汪阳厂长是华夏电影界的标杆,有责任,有理想,有担当,没有他的存在就不会有《神秘的大佛》。正是因为有他的坚持,燕影厂选择被上影厂弃用的张华勋当导演,同样是因为他的坚持,年轻的韩平从燕影厂的道具师,一跃而起,成为燕影厂的副导演和编剧。
他对燕影厂,对华夏的电影事业都可谓居功至伟。
夸奖汪阳一番后,《燕京晚报》又提起张华勋。
寥寥数笔,一个醉心电影的导演形象便跃然纸上。
让钱主任没有想到的是,篇幅最多的竟然是韩平这个年轻人。
“韩平同志虽然年轻,但他才华横溢,天赋出众。他79年进入燕影厂,从道具师做起,工作能力得到全场职工的一致认可。之后,他更是在机缘巧合下成为《神秘的大佛》的编剧。想必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为电影中的剧情所倾倒,你们肯定不会想到韩平同志还是个从来没有发表过文章和剧本的新人。
更传奇的还在后面,韩平同志进入剧组后,承担了更多的工作,他绘制分镜图,为武术戏份建言献策,帮助导演拍戏,他所做的完全是副导演的工作。在剧组的危急时刻,他慨然应下代理导演的重任,成了《大佛》的导演,之后更是为演员讲戏,执导拍摄,赢得剧组上下的信任和高度评价……”
《燕京晚报》巴拉巴拉一通吹嘘,仿佛韩平真是不世出的天才,是能带领华夏电影走向另一个高度的救星一般……
“呵呵,这肯定是燕影厂的老汪再替韩平造势。”
看完整篇新闻后,钱主任撇撇嘴,做出自己的判断。
坐在对面的周经理看到新闻标题后,瞬间了然,这篇文章他也看过,自然明白钱主任的想法。
“钱主任,《燕京晚报》这篇文章也不全是吹嘘。”
钱主任很是意外,看了他一眼,“你也看好韩平那个年轻人?你没见报纸上把他都夸到天上了,似乎《大佛》是他的作品一般。”
“嗯,我和韩……韩导接触过几次,知道他是个有能力的人,燕影厂想捧他不是没道理。”周经理道。
他又指着报纸中关于韩平那部分,“您看报道中观众们对《大佛》的评价,大多数都是故事精彩,打斗场面刺激,尤其是最后两场大战,更是得到一致好评。剧本和分镜头都是韩平的成果,而最后两场就是他执导的,电影能成功,他的功劳不输于导演张华勋。”
“而且电影上映后仅三天,光燕京地区的票房就超过了十万。燕京可是有近九百万人口,要是全都看一遍,这票房可就高到天上了。”
钱主任正想反驳周经理的话,可听到票房后,整个人都惊呆了。他咽下口水后,声音沙哑的询问道:“燕京城不过卖了十五个拷贝,就产生了十万票房?”
周经理不无遗憾的点点头,“是啊,燕京地区的潜力很大,群众兜里有钱,观影热情又高,就是分配的拷贝太少。150多家放映场所,哪怕分配七十家放映场所,对票房的提高都是你我所不敢想象的。”
“加印,必须加印。”钱主任越想越激动,甚至隐隐有些后悔之前公司的决定太保守,这得少赚多少钱啊。
周经理点点头,加印是必须的,只是向洗印厂订购多少拷贝也是个问题。
别看这些随着全国年观影人数突破293.1亿人次,电影产业一片大好,中影靠着发行变得财大气粗起来,可发行拷贝还是非常谨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