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盛世
第242章 盛世 (第1/2页)皇帝私下与大将军卫青相处时,曾对这位姐夫兼小舅子说过:“朕多做,惟愿后辈少做,骂名朕来担。”
他这句话,与‘陛下当政,兵戈不止,与民生息,需候太子’算是不谋而合。
皇帝的心声、对继承者的期望,这些许多朝廷公卿都看不透的事情,一个少年郎却能一语道破。
千里驹,名副其实。
当然。
引得皇帝龙颜大悦的原因,聪慧只是其一,这位聪慧的少年乃宗室子弟,便是其二!
少年名:刘德。
高皇帝的同父弟楚元王刘交后裔。
从血脉渊源上来讲,与当今天子刘彻实际相差比较远了,但再远,也是宗室,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
况且,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有造反的淮南王、衡山王、胶东王,还有乱搞通奸的江都王、广川王、齐厉王等等等等奇葩在前。
宗室好不容易冒出来一个才子,刘彻作为刘氏的族长,简直喜出望外。
这份喜。
倒不是宣室殿策问才有。
早在光禄寺初考时,皇帝就注意到这位与太子年纪相仿的刘德,考进士科,一手辞赋行文端的是漂亮。
事后皇帝特地派人调查过他,刘德自小修习黄老之术,年纪轻轻便将《老子》知足常乐奉为圭臬。
眼下当庭策问后,见刘德聪慧过人,皇帝是越看越喜欢,心说:‘奉行无为不争,还与太子年纪相仿。’
‘最妙的是他出身宗室旁系!’
‘如此人才、心性,将来培养成太子助力,属实是护我宗庙的不二人选!’
‘好!’
刘德尚不知晓,他仅仅是说了一句话,龙塌上的皇帝就给他安排好了一生……
不止是刘德,旁人同样如此。
能入未央宫参与殿试的人,都是皇帝亲自过目挑选出来的,否则,此刻宣室殿内为何多是衣着朴素之辈?
倘若放开手,任由光禄寺一众官员主导选拔,今天能入未央宫的士子,一半都能被世家子弟占据。
另一半。
则被儒家子弟充斥……
皇帝不缺儒生使唤,世家大族的姓氏他也看厌烦了,小吏、商贾、寒门、农家子,这些人——
才是刘彻想要的天子门生!
殿试结束后。
当日,朝堂公卿便被召进宫中,一同入宫的,还有大农丞王衡。
后者被唤来,是审阅一份有关农事的策问,而前者,是一起来阅其他答卷的。
皇帝并非不能一个人完成批阅、定名次,可他偏要召集公卿商议,不为别的,就为了彰显科举选士的重要性!
翌日,酉时二刻。
在这个由太卜令亲自占卜的吉时,于未央宫北宫门前,大汉首次科举放榜,终于来临!
宫墙下,人头攒动,喧闹嘈杂。
有不安期盼的士子,有跟随自家主子的奴仆,还有聚在周边看热闹长安百姓,个个翘首以盼。
“哎,来了来了!”
“黄色绸缎写的榜诶!”
“肃静!”
“咳,肃静~”随着禁卫喝出一声,又紧跟一道公鸭嗓后,闹哄哄的场面不一会儿便安静下来。
宦者令立于三尺高台之上,展开锦帛,清了清嗓,拿出在大朝会喊退朝的劲,尖声道:
“元鼎三年,秋九月,兹有鲁国良家子,丙吉,严于律法,忠于王事,登科次第!”
哗——
台下呼喝瞬起,人群尚未四处张望找寻正主,只听高声又起:“另有沛郡宗室子,刘德,温润如玉,才思机敏,登科中第!”
话罢,喧哗亦有,但少了几分惊讶,似乎多了几分理所当然。
紧接着。
公鸭嗓突然拔高,唱念出此次科举第一名:“北地贫家子,赵过,献农有方,忠愿竭诚,登科高第——!”
话音未落,人群中的惊呼再难抑制,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左顾右盼、四处张望的面孔,人人都在问:
“赵过是谁?”
“贫家子?竟然力压宗室子?”
“他在哪?赵兄可愿现身一见?”
便是在这乱哄哄的吵闹中,人群外围,几名北地郡士子中爆出惊呼声:“赵兄,你拔得头筹了!”
“嘿!这儿、这儿,赵过、赵兄在这儿!”
未等神情错愕的赵过反应,也未等周围眼神热切的人上前攀谈套近乎,一队禁军便分开人群,宦者令径直走到赵过身前,笑眯眯道:
“赵郎君,陛下已在宫中备好酒宴,特意命咱家来邀,请吧。”
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可落在地上,引起的波澜却比先前唱名强烈百倍!
陛下设宴邀请?
这是公卿才有的待遇吧?
北宫门外忽然从喧哗的顶峰,瞬间降至寂静的谷底,在场之人无一不张大嘴巴,瞠目结舌。
被众多火辣目光注视的赵过,一时只觉双耳嗡鸣、热血冲头、浑身战栗!
晕乎乎的他都不知道之后自己说了什么,只知道跟着一脸笑眯眯的老太监入了宫。
等他走后——
轰!
鼓噪声陡然炸开!
兴奋、震惊、不可思议的交谈,遍布整个北宫门前。
到了这时,大家才意识到一个问题——开科取士,似乎比征辟、察举,比所有人认知的,要重要得多!
科举前三名都被请入了宫,赴天子宴。
而余下的榜单虽然换成了一位光禄寺官员唱念,层级看似是降低了些,但由于前三名受到的礼遇太高。
众人的热情不减反增!
每当一位登科进士被念到名字,人潮中就会翻起一阵欢腾,随着北宫门外的场景传播出去,也有更多人聚拢而来。
百姓看热闹,官员,就是看门道了。
许多京官在听闻皇帝对科举前三名的待遇后,顿时捶胸顿足、悔恨交加,相似话语在京城各地泛起,诸如:
“哎呀!”
“早知陛下如此礼遇,何需等同僚举荐我儿?”
“我家子弟长于经学,岂不比那什么小吏、农家子更加优异?”
“唉!”
叹气归叹气,事已至此,他们也只能羡慕嫉妒恨。
不过,有以上情绪的官员,大多数品阶都位于中底层,真正的高层公卿,惊讶、感慨或许有。
但让自家子弟上场、我去我也行的想法,他们是万万没有的。
他们知道。
世家子、勋贵子、公子上去,也抢不过那几位,因为皇帝陛下不要!
陛下就要赵、刘、丙三人!
此次科举前三名,乃至后世科举状元、榜眼、探花的名次,在这几位才华大差不差的时候,真正决定他们排行的,其实是才华之外的因素。
比如皇帝喜好、政治主张、身份背景等,甚至于,是相貌!
当然了。
大汉第一次科举选士,并没有考虑过相貌的因素,但前几种,每一个都触及了!
赵过,首先他是农家子,出身寒微,选他为状元,就是在立标杆,立给天下所有寒士的标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