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朱元璋教导淮西诸将,宋濂惊叹义军组织力!
第一百一十五章 朱元璋教导淮西诸将,宋濂惊叹义军组织力! (第2/2页)毕竟,朱元璋本人是不知道“恢复中华、解救百姓”这样的目标能不能在他这一代人手里完成的,所以,他也知道要加强对后继者的培养,让他们遵循自己这些人的志向而努力是很重要的。
因而,在郭子兴来州学视察时,就也听到学子们念的是“不教胡马度阴山”这种诗。
郭子兴对此也颇为赞许地点了点头。
他虽然是地主阶层出身,但对驱除鞑虏恢、恢复中华还是很接受的,愿意看见胡人驱赶出中华之地。
因为历史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句话本就是朱元璋北伐时,以宋濂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文人所原创的话。
所以,郭子兴对此没有反感,只有支持。
因为眼下元廷还没有被覆灭,所以,即便是在瓦梁垒的章诚,也是让义军以进行推翻胡元为目的的民族斗争为主,对地主官僚也就倒还比较温和,只是让他们让一些利于贫民,不能克削贫民太狠。
宋濂此时也是一样。
他在来到瓦梁垒后,也因为没有看到地主大寨被义军攻破洗劫的场面,而只看到大量“减租减息”与“驱除鞑虏”“为民造福”的标语,而颇为高兴。
所以,宋濂也没有对瓦梁垒的义军没有升起反感之心。
毕竟,他只担心的是,义军对地主们直接洗劫抄家,至于让地主们“减租减息”,适当让利于民,他是赞成的。
要知道,地主们最在乎的除了利益外就是稳定。
故而,宋濂这种开明士大夫,愿意看见义军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而让地主豪强们让一些利益于百姓。
而更令宋濂高兴的是,他看见,在大冬天的这片土地上,居然还有大量麦苗出土、一望青葱,而非他经过的江南江北其他地方可比!
须知。
他在来这里的路上,只看见其他地方都是大量田地荒芜、处处萧索的场景。
所以,宋濂不禁笑着感叹道:“如今有腊雪滋养,明岁麦熟,此地必然丰壤可庆!这支义军实力着实可怕,短短数月,就将这一带恢复得如此生机勃勃。”
宋濂感叹之余,也在给刘伯温写的信中提起了此事,且说道:
“眼下这支义军,无疑目前看来,的确是最有可能得天下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厉害的火器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恢复农耕,可见其政权内部政令畅通、上下如一、组织严密,所以才能最大的调动民力,这样的政权很可怕,非连征税都只能外包的元廷可比。”
宋濂因而也更加对章诚产生了好奇。
但是,宋濂很快也发现,这里虽然在大兴教育,但所开办的学校不是儒学学堂,而是一座叫讲学院的学堂,而这讲学院讲的学科有很多,不只限于理学。
这让宋濂颇为惊愕:“这里不独尊理学?”
然后,宋濂也发现了《中华报》,而因此在《中华报》上看见了“大同社”的内容,而因此不禁皱眉说:“也就是说,要加入这大同社,才能为义军官?”
说着。
宋濂就不禁自言自语说:“可这大同社,否认天命之说,无疑是否定我儒门牧民之道,这样无疑不利于安天下啊!”
“却利于救天下!”
这时,杨宪走来回了一句,且向宋濂拱手:
“潜溪先生来见我,是为何事?”
宋濂也回了一礼,道:“自然是因你给伯温那封信,让我颇为好奇这里不知道是有什么样的人物,能让你杨希武选择投了这里。”
“自然是因为这里最能调动民力!”
“潜溪先生想必已经通过这《中华报》知道,我们这支义军所作的事是正在让天下汉人百姓皆被动员起来,进而可以真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杨宪笑着说道。
宋濂则拧眉问道:“但不提天命是不是太过了?”
“恐将来,即便夺了天下,也不利已江山稳固!”
“毕竟,我中华本就民间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兵强马壮者为天子’这样的想法,而害得天下常常大乱,所以我儒林中人,才主动认为得天下者乃天命所授!”
“可如今这位章先生,却要弃这天命之说,这无疑是在自掘坟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