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妥协
第360章妥协 (第1/2页)“陛下提出来的南水北调或者东水西引的工程,可以作为第二期的目标,用五十到一百年的时间,来逐步完成。
譬如可以先将现有的大运河开发支流,继续向凉州、并州和幽州等地延伸。
还有东北那边河流众多,从那边往辽州一带引水,要比从南方调水工程量小很多。
当然仓促之间,臣也不可能想出时分完善的计划来,陛下可以委派工部相关人员,对于西北地形和水利情况,进行详细的测量和估算。
到时候再汇聚专业人员,进行合理的规划,陛下以为如何?”
水利工程并不是纸上谈兵就能彻底定下来的,荀爽一向务实,自然不可能夸夸其谈,信口开河了。
“很好,既然荀卿同意修建水利工程,过两天朕重新召开会议,另行商议。”
当然荀爽此来更多的是表明他的态度,献计献策还都是其次,遇到皇帝松了口,众人都松了口气。
这几年刘志行事越发的难以琢磨,尤其是病重之后,做起事来不再像当年一样不疾不徐,谋定而后动。
他现在担心自己的身体无法长寿,有很多事情都想急于把他做完,以至于急功近利,有些脱离大汉如今的实际情况了。
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君主来说,是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哪怕之前他的政策再英明神武,现在也有可能会把国家带到沟里去。
陈蕃和荀爽等人,都已经敏锐的发现了这个苗头,心中虽然隐隐不安,但以刘志如今固执的性格,又不好下力死谏。
毕竟刘志所做的这些决定,出发点都是好的,政策也不是说不对,只是操之过急了些。
就像一个半大的少年,还没有长大,就被急着拉上了战场去打仗,他再厉害,也缺乏经验和应变能力,结果自然也十分危险。
荀爽走后,第二个进宫求见的是陈寔,很显然,他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陛下,老臣愿意带人去西北勘探地形,看看情况到底如何,该不该修建这些水利工程。
如果需要,又该如何去修建,才能既符合国情,又能达成目标。”
也就是说,到现为止,陈寔依旧没有表态,但以他一贯的行事作风,自然是用事实说话了。
一切的争论在他的眼里,都是空中楼阁,没有半点基础,因此他的意见就是,只有调查清楚了,才有真正的发言权。
“勘探工作肯定是要做的,不过陈公有更重要的事情,就留在京城给朕帮忙吧。
把勘探交给年轻人去做,他们也需要多磨练才是。”
陈寔也不坚持,立刻拱手听命,刘志却撇开西北问题不谈,顺势说起了东北情势。
他这个东北总督的头衔,虽然说是正二品,到却实实在在是个临时职位。
即便这次正式下诏书将他从涿州调了回来,可却依然没有个正式的称呼,就这么不尴不尬地吊着。
不过陈寔本人丝毫也不介意,反而泰然自若,大方面对,对他来说,只要能为国家出力,什么品级职务都无所谓了。
这一点,让许多人都佩服不已,满朝文武,除了他之外,又有几人能做到一心为国的。
接下来,陈蕃终于姗姗来迟,他的立场很简单,基本上介于两者之间,认同刘志的计划,只是要求将工期推后拉长……
当然,也不可能像朝廷上那个官员所说的,要等个一二十年的时间再进行,最多只是推迟三五年罢了。
而且最好是分段式修建,一点点稳固下来,同时鼓励西北边民自救,为他们在政策上大开方便之门……
两天后,刘志再次召开了朝会,不管他们心中是否赞成,表面上朝中大臣们基本统一了口径。
对于这个结果,刘志自然乐见其成,两百年的持续旱灾,并非一朝一夕间形成的,水土流失需要一个长期的治理过程。
最重要的不是马上修筑水利工程,而是提高所有人的重视,然后有意识地保护西北环境,减缓沙漠化的进程。
这一番操作下来,朝廷上下算是再次领教了皇帝异常固执的一面,尽管他没有强行下令,但却用自己的方式,逼迫他们让步。
明明不甘不愿,搞到最后却个个都积极出谋划策,十分踊跃,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这件事情对朝廷造成的压力。
皇帝一句话,伤脑筋的却是他们,调集民夫,准备材料,筹措粮食……哪一样简单得了。
由陈寔出面,在工部和户部挑选人手,对西北水文和地理情况进行大规模的勘察。
这个勘察队汇聚了大量当年参与大运河设计的工匠,他们在勘测和设计路线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
当年曾经跟随着陈寔,踏遍了中原的千山万水,虽然当时刘志已经规划好了大路线,但具体的方案依然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修建大运河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采取的分段齐头并进的方式,多线同时开工,这对总指挥陈寔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
若不是他从工匠中培养了一批务实肯干的基层官员,又如何能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
现在,这批工匠在陈寔的提拔下,都已经成为工部的骨干,老上司发了话,一声令下,用最快的速度就组建起来。
去西北地区,可与中原大不相同,那里地域广阔,地理条件多变,山川戈壁都是无人区,极其具有挑战性。
勘探队分为十二个分队,分别去往不同的地段,这些地方都是经过专业人员的精心挑选。
分布于幽州,并州,凉州,西州,匈州、乌州,和辽州等等境内,其中西州和辽州是重点。
至于更远的康州和宛州,根本不用考虑,那边已经过了喜马拉雅山脉,受印度洋季风气候影响,雨水充沛。
即便有旱灾,也不可能长达一两百年。
而凉州和并州、幽州等地,水资源虽然不如中原丰富,但又比西北其他地区好得多。
何况大运河最远已经延伸到长安,再往前不远,就进了凉州,幽州的涿郡本就通了运河,再往前修一截,也花不了多大的代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