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秘方换钱
第二十二章秘方换钱 (第1/2页)初春时节,草木萌发,田野已现一片嫩绿,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在阳光下红着、黄着,斑斓着、灿烂着。
杨安玄和阴敦沿着庄间小路漫步,身边跟着堂弟杨育;名士高允与邓家长子邓贤有说有笑,高广跟在叔父身旁,与魏孜业、公孙河等人低声交谈;他们身后跟着二十多人,多是三族子弟。
个个折巾长袍大袖,不少人还面敷香粉,或羽扇或麈尾,香风阵阵,笑语不断。
山间小亭,阴敦指着眼前春光笑道:“如此美景,怎能无诗?安玄可有好诗?”
凤凰楼赋诗之后,杨安玄的诗名远播。高允摇着麈尾道:“安玄且慢,你若先做诗,其他人便不用做了。”
今日阴家庄雅聚,不少人事先准备好了诗作,准备一展风采。
高允话音刚落,便有人迫不急待地吟道:“我已得一诗,请诸位指正。‘春风拂嫩草……’”
等他吟诵完,公孙河接口道:“春绿河边草,小桃末梢红……”
一个个迫不急待,杨安玄微笑倾听。这些诗或清丽委婉,或轻灵淡素,皆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像公孙河这样好诗不在少数,可叹这些诗篇因战火、离乱、灾害而消失,得以传世的能有几首。
等众人吟罢,阴敦笑道:“安玄,该你了。”
吟春的好诗不知凡几,不过杨安玄知道抢人风头是遭恨的,若是闭口不言又让人感觉江郎才尽,甚至会怀疑他在凤凰楼所作是他人代笔。
略思片刻,杨安玄道:“今日雅聚,诸位才俊大作在前,杨某不敢贻笑大方。方才经过溪边,见岸边垂柳,杨某偶得一句,‘春风裁细柳,杂树生红英’,诸君若不嫌粗陋,不妨往下联句。”
“春风裁细柳,杂树生红英”,高允用麈尾敲打着手掌,赞道:“好,妙就妙在一个裁字上,春风施妙手,大地重回春。安玄出句不凡,不愧诗名。老夫也得了一句,‘细雨吐花蕊,蜂蝶殷勤忙’。”
吟罢捻须,再三吟诵,高允颇为自得,对阴敦道:“敦侄,今日聚会,可学兰亭之聚将诗作集结成册,传之以为佳话。”
阴敦笑道:“高公所议甚佳,敦这就命人书录,还请高公作序。”
高允的书法遒劲有力,被评为第五品,所以阴敦想让他作序。高允一拂衣袖,笑道:“固所愿也。”
诸人听到准备学兰亭聚会作序集册,一个个兴致高涨,高广抢先吟道:“天高飞白鹭,燕子衔低泥。”
身边众人或仰头看天,或撚须苦吟,或独自倚树而思,或数人低语相商,杨安玄见阴敦也凝眉思索,没有出声打扰,移步到亭边远眺。
天气转暖,田地里有人在耕作,杨安玄目光敏锐,看到两头牛肩上扛辕,后面有人扶犁犁地,是直辕犁,猛然忆起曲辕犁是唐代才出现的。
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而且需要两头牛。曲辕犁减短了犁架,加装了犁评、犁壁,让两头牛拉犁变成一头牛,实现了深耕,操作灵活,节省了人力畜力,提高了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曲辕犁一直延用千余年,杨安玄前世年少时就曾用曲辕犁帮父亲犁过地,对曲辕犁的构造很清楚,若是将曲辕犁推广开来,足以改变整个历史进程。
想到施粥釜前那些羸弱的百姓,杨安玄的心头火热,能让这乱世少饿死些人,是为天下百姓做了件大好事。哪怕自己穿越只做了这件事,也足矣自傲。
每年从正月开始,朝庭便会不断地下发劝农诏书,要求州郡县官吏督促百姓重视农垦、不误农时。
将曲辕犁献上,往大说能赢取声名,得到朝庭的嘉奖,对定品大有好处,对父亲乃至杨家都有好处;往小论,能够改变新野郡的农耕现状,让百姓多垦田地,多收个三五斗,混个温饱。
仆人扛来案几,拿来笔墨,高允挽起大袖,挥笔淋漓,每写就一诗,欢声四起,有人纵声吟诵,余者相和,气氛热烈。
阴敦见杨安玄注目案上的纸,笑道:“这是吾家自制的桑根纸,坚韧耐用,比起市面上的麻纸好用得多,安玄不妨带些回去,写字作画都好用。”
蔡伦造纸至今,造纸业已经精进了不少,材料从树皮、麻头、破布鱼网到麻类、树皮、稻草,纸张的白度增加、表面平滑,更加紧密,有明显的帘纹。
纸的种类因材料不同而区分,枸皮做的皮纸,藤类纤维做的剡藤纸,桑皮做的桑根纸,稻草做的草纸等等。
阴、邓、岑三家延续数百年,除族人外还有依附的部曲、佃户,数以百计,人数过千,衣、食、住、行皆能自给,还能将多有的产品贩卖谋利。
身为士族,诗书传家,读书人不少,用纸不在少数,自制纸自不可少。
杨安玄刚才被曲辕犁触动灵机,看到纸想起唐代的宣纸来,只是不知阴家庄内有无青檀树。不过,杨安玄看到了另一种造纸的材料,竹子(1)。
“阴兄,我看庄中有不少竹林,为何不取竹造纸?”杨安玄明知故问道。
阴敦应道:“族中曾试过,竹子造出来的纸疏松多孔、表面粗糙、一触便碎,连草纸都不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